近代以來西方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大致經歷了“贊賞—批評—再發現”的過程
在現代社會中,人類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各種危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在解決矛盾、化解危機方面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西方近現代工業文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也引起和加深了西方文化的深層危機。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提出“現代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說”,他認為資本主義由于其內部的文化矛盾而處于文化危機之中,表現在兩方面:其一,資本主義盛行的價值理念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原則發生了矛盾,這種矛盾是由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其二,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是以官僚化、階層性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個人重復著高度機械化、單一化和專門化的工作。在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中失去了可以團結人們的統一精神,很難再追求崇高理想與信念。在這兩種文化矛盾中,資本主義已失去它傳統的合法性(即對資本主義合理性的信仰),人們對艱苦工作已失去了過去的虔敬,轉而信奉及時行樂與物質主義信條,而資本主義商業與市場體系又進一步推動了享樂主義生活方式的盛行。人類面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現代化所產生的許多負面問題。解決這些社會性問題需要接受文化的多元化,以更加尊重、包容的方式和平相處、進行對話以求共同發展。要以開放的、創造性的、理性的心態對待傳統,在傳承前人的智慧與創造的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因此,解決日益嚴重的現代性危機,急需中華傳統美德和核心價值理念的廣泛參與。
眾所周知,近代以前,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一度成為歐洲人贊美與向往的國度。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迅速崛起和對外擴張,中華文化失去了原有魅力,并受到質疑與批評。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西方社會各種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日趨激化,相繼引發兩次世界大戰。西方知識界發出了“西方的沒落”的哀嘆。1920年梁啟超從歐洲考察回國后,發表《歐游心影錄》,認為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在個人方面導致個人主義與金錢崇拜,在國家方面則導致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造成西方物質文明破產、科學破產。與此同時,一些西方思想家將目光轉向東方特別是中華文化,探尋中華文化蘊藏的傳統價值觀念。此后,中華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與價值理念,逐漸進入西方學者的視野,并獲得了認同。西方學者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發掘,源于其對西方現代化結果的反思,進而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新的認知與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我合一”觀念,為解決各類發展問題與社會矛盾提供思想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一種過往的歷史文化,又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現實文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對解決現代社會的問題有著積極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注重生命的存在、個人的德行、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等。
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主張“身心合一”,認為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之間存在著一種和諧關系,而達到“身心合一”就要靠“修身”。修身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載:“聞道反己,修身者也。”《大學》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庸》載:“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養以是否符合“道”為標準,推動社會和諧就要有“仁愛”之心。這就把個人的道德修養(修身)與“仁”聯系起來,《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載:“修身近至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君子對“道”的維護,考慮的是精神的自我滿足而不是外界的毀譽?!俄n非子·難一》對“仁義”解釋為:“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所以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我合一”觀念,為解決各類發展問題與社會矛盾提供思想資源。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個人修身和人際關系的和諧作為倫理關系的核心。“人我合一”是說在“他人”和“自我”之間存在著一種融洽的關系。《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親親”雖然是最根本的,但可以擴大到“仁民”,孔子將“仁”當作修身、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仁”的主要含義包括“克己復禮為仁”,即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倫理道德規范;“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豆瓿?middot;五行》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愛人,仁也。”漢代董仲舒指出愛人為仁,正我為義:“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如果一個人把愛自己的親人擴展到愛他人,把“愛人”與“正我”結合在一起,注重“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道德修養,則可以實現各種關系的和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在“天”和“人”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內在關系。“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要擔負起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崇高使命。這種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主張,與知識經濟時代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是一致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尚中貴和”理念,為處理當今世界復雜的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益資源。“尚中貴和”是處理各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關系,解決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沖突的重要原則。同時,貴和思想所蘊含的“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也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看法與人類生存之世界休戚相關。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堅持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是我們在研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時應有的文化自覺和價值追求。
(作者分別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