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全過程人民民主根植于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主思想,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探索開創的、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形式。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相一致。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清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民主觀,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特色與優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主義民主形態的最新概括與獨特表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顯著標志,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與途徑。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價值理念上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在制度安排上充分彰顯了人民主體地位,使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目標與要求全方位、全過程落實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制度安排與民主實踐之中。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深化改革,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所孕育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更是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堅持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實處,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全過程人民民主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規定性和本質屬性,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可以有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的實現。
全過程人民民主激發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內生動力,提供堅實政治支撐與完善的制度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各方智慧,團結人民力量。沒有全過程人民民主,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符合中國國情,最適應中國發展要求,最能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最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能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概而言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實現路徑。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理念、制度體系與實踐形態,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總攬全局,協調四方,凝聚人心,匯集力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而且將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成為現實。
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制度建設為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彰顯了制度優勢,不斷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通過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規范化水平,促進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在新時代新征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然要求我們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辛探索長期奮斗的成果,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設計與制度安排,經過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實現和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益發成熟和完善,它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以落實,煥發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蓬勃生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制度和實踐的有機統一,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發揮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五個顯著優勢”,使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民主價值不斷彰顯。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重要政治制度。
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與中國式現代化互相促進、同頻共振
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民主化和現代化相輔相成。民主化既是現代化的前提,也是現代化的內容構成;民主化既是發展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現代化的目的之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動員各方面力量、匯集各方面智慧;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物質基礎和發展條件,持續推動民主的全面和深入實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宏偉目標,需要我們充分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作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也要服從和服務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局。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二者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